查加斯病

查加斯病

概述:查加斯病又叫美洲锥虫病,是由克氏锥虫引起的多系统损害性疾病,在拉丁美洲较流行,美国感染的人数也逐年增加,我国此病十分少见。急性期以发热、浮肿、淋巴结炎为主要临床表现,慢性期以心肌炎、巨食管或巨结肠为主要临床表现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本病流行于拉丁美洲,南、北纬42°之间的热带地区。本病患者以居住条件差的农村地区为主。约有1亿人受威胁,受染者约有1600万~1800万人口。流行区中以巴西、阿根廷、智利、委内瑞拉、玻利维亚、巴拉圭与乌拉圭的贫苦农民受染为多。据WHO调查该地因本病致死者每年达5万人。
    1.传染源  凡是有克氏锥虫血症的人或动物均为传染源。在玻利维亚饲养豚鼠作为食用,因而豚鼠是该地区的一个主要传染源。其贮存宿主为狗、猫、犰狳、负鼠以及啮齿类、猴、貉、蝙蝠、食蚁兽和猪。
    2.传播途径  嗜血锥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,它分九个属。锥蝽受染后则终身(2年)传播本病。此虫昼伏夜出,咬人吸血,多咬人的面部,所以锥蝽粪便内锥虫除经叮咬的皮肤伤口外,也很易污染眼、口、鼻黏膜。也可经污染的注射器、实验室意外、母乳、胎盘以及输血感染。1990年有人报道在玻利维亚曾对七个血库进行克氏锥虫的血清学检测,其抗体阳性率平均达28%(4.9%~51%),故作者提出对供血者必须给以严格控制。
    3.易感人群  为青、幼年,其中80%的患者是在幼年感染的。

病因

病因:克氏锥虫是于1909年由巴西人Chagas在患儿血内发现的一种原虫。其生活史中有锥鞭毛体与无鞭毛体两种形态(图1)。在哺乳动物血液内为锥鞭毛体,长20μm,体形呈C字或镰刀形(图2),具有与虫体等长的波动膜和自由摆动的鞭毛,核居中央,动基质明显,位于核的后端。本虫在血液中不进行分裂。进入内皮及组织细胞后,即失去鞭毛及波动膜,并变圆或卵圆呈无鞭毛体,其直径为3~5μm,此期经多次二分裂,生成数百个虫体,并在细胞内转变为小而活动的锥鞭毛体,充满于细胞中形成假囊,囊破后锥鞭毛体释入周围组织,可侵入其他细胞或释入血循环,并再侵入内皮及组织细胞内分裂繁殖。具有虫血症的人或动物被嗜血锥蝽(triatoma sanguisuga)叮咬后,锥虫被吸入锥蝽体内,并在其中肠内繁殖经8~10天即由无鞭毛体(amastigote)变成上鞭毛体 (epimastigote),最后变成有感染性的循环后期锥鞭毛体(metacyclic trypomastigote),聚集在后肠随粪便排出。锥蝽叮咬人时,常有同时排稀便的习性,粪便中的锥虫随搔痒进入皮内或眼、口、鼻黏膜内,在局部细胞内形成假囊,并进行以上生活周期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锥虫在入侵部位的细胞内迅速繁殖形成假囊。假囊破裂后释放抗原及毒性物质,在该处引起严重炎症反应,呈中性粒细胞、淋巴细胞浸润以及明显的间质水肿,形成硬结即南美洲锥虫肿(chagoma)。此时附属淋巴结的细胞内也有假囊形成及炎症反应。如由眼结膜入侵,则单侧眼睑及眼周水肿、充血及附属淋巴结肿大,即Romana征。其病变以淋巴细胞浸润和肉芽肿为特点。
    本病可分急性期、隐匿期(或称未定期)及慢性期。急性期虫血症显著,锥虫在多种器官和组织细胞内繁殖并播散,主要侵犯心肌、横纹肌和网状内皮细胞,使之产生炎症,主要为中性粒细胞、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引起心肌炎及心内膜炎。心肌纤维和传导组织可见坏死。早期心肌坏死与虫体寄生有关。随病程发展,炎症弥漫,间质水肿,致使无虫寄生的心肌也可见有坏死。心脏神经节的神经元和其他外周神经元,如消化道的Auerbach神经丛均可出现坏死。多数患者急性期可缓解进入隐匿期,此期无症状,但仍有低虫血症,可持续多年,甚至终身。此期中20%~40%可发展为慢性期,可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。此阶段心肌、消化道神经丛与血内很难找到锥虫。心肌内有纤维化,心脏肥大,房室腔扩张,心尖部偶呈动脉瘤样突起与血栓形成,以及二尖瓣、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。食管扩张和结肠扩张并延长,是胃肠型的特征,乃因其神经元受损所致。关于巨食管、巨结肠等多见于巴西患者,相对之下,在巴西以外的患者则罕见。
    近年来,发现克氏锥虫的病变具有自身免疫性质。PCR检测发现,克氏锥虫与宿主的心肌组织具有共同的抗原特性,激发机体产生自身抗体,引起心肌损伤。还证明患者血液中存在与外周神经的神经鞘(sheath of Schwann)发生反应的抗体。此外在体外培养中证明Chagas病患者的T细胞能损伤人的心肌细胞。
    Chagas病可引起消化道壁内神经元破坏,引起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。
    1.食管运动 Chagas病患者常有胸痛、反流、吞咽困难等表现。研究发现此病的食管运动异常表现为食管清除力降低,食管蠕动减弱或消失,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减低、食管排空障碍。
    2.胃运动 研究证实在Chagas病患者胃内充人100~700ml气体,其胃内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,表明胃近端容纳舒张功能减退。Chagas病胃运动异常还表现为胃液体排空加快、固体排空减慢。
    3.小肠和结肠运动 Chagas病患者消化间期运动复合波(MMC)周期缩短,MMCⅢ相持续时间延长,伴有消化道病变的Chagas病患者MMCⅢ相移行速率明显慢于不伴消化道病变的Chagas病。
    Chagas病远端小肠转运减退,口-盲肠通过时间延长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急性期临床症状有发热、头痛、乏力、腹泻腹痛、呕吐等,还可出现心悸、气促及脑膜炎症状,体征包括淋巴结肿大以及肝脾肿大等。
    慢性期主要病变为心肌炎及食管、结肠的肥大扩张,临床表现为心慌、心前区不适、胸痛、反流、吞咽困难便秘等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急性期可并发心力衰竭、慢性期可并发巨食管或巨结肠症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
    1.病原体检查  急性期可用新鲜血液封片,或悬滴法,或厚涂片吉姆萨染色法镜检。慢性期可用虫媒接种法,即用人工饲养的锥蝽叮咬患者,2~4周后,检查其粪便或磨碎虫体检查锥虫。也可用动物接种法,即采用患者血1ml接种2只小白鼠后,每周查其尾血,持续1个月;或用肿大淋巴结活体检查找无鞭毛锥虫体;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内单核细胞增多,蛋白轻度增加,偶可查见锥虫。
    2.血清学检查  多用IFAT与ELISA法,急性期检测IgM抗体,慢性期检测IgG抗体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急性期心电图可发现室性多源性期前收缩、QRS综合波低电压、Ⅰ度房室传导阻滞,特别是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心律失调。隐匿期与慢性期可用回声心动描记法,心电向量描记法,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及病理组织学等的发现占60%;心脏型心电图示传导损伤、心律失调及心脏肥大,回声心动描记法显示全心或心尖部运动减弱,并且在心内膜面常见有血栓形成,它们可引起脑或其他器官发生栓子。

诊断

诊断:怀疑Chagas病的患者应进一步检查以寻找病原体。急性期阶段,可采用血涂片法检测血中有无锥虫。慢性期和隐匿期阶段,可采用动物接种诊断法或免疫诊断法测定有无锥虫感染。近年来应用从克氏锥虫基因库克隆出重组抗原,可用于检测急慢性感染,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临床表现的南美洲锥虫肿或Romana征应与昆虫叮咬作鉴别。未发现侵入途径者,应除外传染性单核或淋巴细胞增多症,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内膜炎和脑膜脑炎。慢性心肌病应与心肌缺血、高血压、其他心肌病与心包渗出液进行鉴别。病原体克氏锥虫应与让氏锥虫(T.rangeli)作鉴别。T.rangeli是一种非致病血液内锥虫,中美与南美洲在人体内也可找到。通常可采用数种血清学试验方法进行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急性期感染可用硝基呋喃腙(nifurtimox)治疗,儿童患者每天15~20mg;成人患者以每天8~10mg开始,逐渐增加至每天15mg,连续用药90~120天为一疗程。一天剂量宜分4次服用。也可用苄硝唑(benznidazole),其疗效与前者相似,口服剂量为每天5mg/kg,60天为1疗程。慢性期患者主要针对并发症,进行对症治疗。对有消化道运动障碍患者,可试用促动力药物。

预后

预后:急性期预后取决于患者年龄和感染程度。先天性患儿、幼儿及免疫抑制患者死亡率最高。心肌炎及脑膜脑炎常招致死亡。慢性心脏型患者心脏肥大、心力衰竭、严重心律失调等均预后不良。心力衰竭或血栓栓塞均可致死。慢性期患者死亡可能由于营养不良、食管内容物吸入或急性肠梗阻

预防

预防:改善住所,消灭锥蝽栖息地。住房内及其外周定期喷杀锥蝽药物以便控制传播媒介。建立良好卫生习惯,晚间将所有动物,特别是犬从住房中驱除出去。并尽量消灭动物贮存宿主,孕妇应加强锥虫的检查,药物治疗急性早期与不定期孕妇患者和她们的新生儿。供血员于供血前,应用血清学方法(两种)检测抗体,筛除感染。将有感染性血液,于使用前加结晶紫(crystal violet)0.25g/L,置于4℃电冰箱内24h杀死锥虫后,才可安全使用。个人防护可用蚊帐防止锥蝽叮咬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